5月12日至14日,《江苏高教》2023年学术研讨会在徐州召开。本次研讨会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着力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
本次研讨会由《江苏高教》编辑部主办,江苏师范大学承办,江苏师范大学副校长蔡国春出席大会并致辞。《江苏高教》编辑部主编沈广斌主持开幕式。本次研讨会采用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来自国内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学者、研究生200余人参与了现场研讨,线上参会人数近2万人次。
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教授刘海峰作题为“传统文化与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报告。他认为,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教育在中国处于特殊地位,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有自身特殊的国情和文化传统,所以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一种独具品格的现象,这表现在中国当代高等教育具有鲜明特色,比如高校招生主要依据统一考试、古已有之的学生住校传统、师范教育自成体系、办学体制的国家性等。刘教授提出,走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道路,必须要从中国国情出发,以文化传统为依托,务必保持中国特色,从而使中国逐渐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
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研究员董云川作题为“传统文化智慧观照现代教育品相”的报告。他指出,教育发展与文化基因紧密相关,中国传统文化雅俗交融,具有多元性与多向性。董教授分享了对“法性”与“自然”的理解,所谓法性就是对真实世界的理解,孔孟是入世道,老子是非常道,释迦的是涅槃道,并由此解释了大学和教师在内卷和法则中身不由己的状态,他认同无为而治的观点,并认为,真正的高质量教育应该是胸怀远大的,既能跨越时空,又能脚踏实地关切众生,进而做到民心见性,直达本真。
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眭依凡作题为“两个‘自主’: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及其创新行动”的报告。他认为一流大学应该把两个自主作为建设目标,这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需要,也是应对国际形势巨变国家科技竞争日益残酷的需要。眭教授认为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包括国际一流学术能力、国际一流学术贡献、国际一流学术声誉,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绝非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集成影响的产物,这些基本要素包括规律、学科、人才、资源、制度和文化等。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冒荣作题为“创新和公平:中国式现代化与高等教育的发展重心“的报告。他认为,面向未来和面向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高等教育在面向现代化中面临着新的使命和任务。冒教授结合现实问题对高等教育如何承负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要注重人才创造性培养,推进社会公平,努力推进人的现代化,高等教育的时代课题是完善学校的思想教育和文化建设,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余秀兰作题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教育公平“的报告。她分析了西方现代化与教育公平的悖论,指出社会结构的不平等与过于强调自由市场竞争是这一悖论的源头,而学术优绩主义则是这一悖论在教育方面的现实表现。余教授结合社会现实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境遇,包括转型时期社会阶层差距的非顽固性、中国民众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等,指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公平层次。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张应强作题为“后发外生型高等教育现代化及其方法论问题”的报告。他从本体、影响因素、内外部关系三个维度探讨了后发外生型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张教授认为,后发外生型高等教育现代化存在历时性任务与共时性任务叠加、高等教育现代化缺乏社会现代化基础的问题,同时面临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挑战和方法论的考验,后者主要体现在如何突破“西方中心论”高等教育现代化观、如何认识和处理好高等教育传统与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关系、如何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龚放作“现代大学共同体的重构与拓展: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的报告。他认为,大学是“师生共同体”,交流则是其存在的主要特征。龚教授认为现代大学中教师更多的忠于学科忽视学生存在,“师生共同体”的运行逻辑亟待重构,同时学术共同体的概念尚需拓展,应增加学科间的交流,共同打造协同创新性共同体,“华为出题,高校揭榜,擦亮火花,协同创新”是一种发展的新态势,也是高等教育研究的新机遇。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阎光才作题为“心智结构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报告。阎教授通过扎实的文献分析,深入探讨了心智结构的含义,同时介绍了自身对“文化图式:集体性心智结构”的理解,进而全面分析了学校教育与人的心智结构的关系,提出文化图式与创新人才的成长困境,最后介绍了心智结构的弹性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总结了ChatGPT时代人的创造力的含义与价值。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胡建华以“从21世纪日本诺贝尔奖获奖人数‘井喷’看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题进行报告。他介绍了诺贝尔奖获奖的基础条件,分析了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基本情况,同时对我国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进行了思考。胡教授认为制度改革与创新是改革的关键和核心,制度成效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应进行治理体系改革,深入推进卓越研究生教育发展项目,培养更加优秀的创新型博士人才。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王洪才作“创新创业教育: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命题”的报告。他认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命题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子命题,是关于教育发展问题的总命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题中之义。王教授介绍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教育发展的突破路径,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前景,创新创业教育承担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突破重任,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需不断加强。
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教授卢晓中的报告题目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为和平、发展、正义、公平、民主、自由等。卢教授认为教师教育现代化的中国式共同特征为提高教师地位与教师专业化并举、注重教师教育的实践性,中国特色是教师教育的举国体制、助推教师专业成长的教研机构制度、定向型为主的开放式教师教育体系、中小学教师的晋级制度,时代意义则包括立德树人,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等,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关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成败,应切实关注教师发展的关键议题。
厦门大学高教质评所教授史秋衡作“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发展议题省思”的报告。他以“高等教育如何以更敏锐的战略眼光、更广阔的全球视野、更深远的历史站位进行超前布局和总体设计?”问题为引,分析了高等教育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关系,即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高等教育新格局、为国育才,担当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时代重任、筑牢基础,履行支撑国家战略科技自立自强责任、助力发展,提升服务引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能力,高等教育发展攸关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前景,应全面分析两者的深层关联。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陈廷柱作“深刻认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面对的三个基本问题”报告。他提出想要深刻认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须先认真思考与“中国式”表达相关的基本问题,从而避免语义的混乱与混淆。陈教授分析了“中国式”表述的核心要义、目标所在与辩证立场,倡导应围绕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内涵问题开展深入理论探索。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王运来作题为“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早期探索——基于建设‘第一个南大’的历史研究”的报告。他以“第一个南大”的早期建设为例,围绕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议题作历史探究。王教授系统介绍了“第一个南大”的治理体系关键内容:教育法规管控高校,中央大学顶格设置;完善聘任制度,打造成绩卓著的教员队伍;推行“选科制”“主辅系”制度,培养博雅精专之士;施行“三一制”,授人以“养鱼”之法等,提出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大学未来发展的方向,应积极稳妥的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新一轮改革。
苏州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周川作题为“国外在线学位项目的质量争议及其启示”的报告。他深入介绍了在线学位的概念与发展,分析了在线学位项目的主要特征、主要优势和主要短板。周川教授通过对“是否承认国外的在线学位?要不要发展我国的在线学位项目?如何发展我国的在线学位项目?”三个问题的解答,表达了我国在线学位项目的应对策略和发展趋向,强调应加强对国外在线学位问题的探讨,积极推进我国在线学位项目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改革。
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教授陆根书作题为“学生课程学习经历能进行校际比较吗?——来自陕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调查的证据”的报告。他介绍了课程学习经历调查问卷及其发展,报告从研究问题、调查对象、调查工具、分析方法四个方面介绍了该调查的研究设计,提出高校本科毕业生的课程学习经历有待进一步改善,对学生课程学习经历进行校际比较需要审慎。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王建华作题为“不确定的科学与有组织的科研”的报告。他深入介绍了科学的本质、科学的不确定性与组织化、从有科研组织到有组织科研等重要内容。王教授认为科学的本质就是人的理性化或文化过程,只要人性/理性是不确定的,科学就是不确定的和难以控制的;大学首先是教育机构,其次才是研究机构,研究需要服务于教育,而不是教育服务于研究。
本次研讨会还举行了《江苏高教》2022年中青年优秀论文的颁奖仪式。
本次学术研讨会首次举办了青年学者论坛,汇报嘉宾依次为南京大学张军凤、北京大学赵悦、复旦大学李会春、南京师范大学孙艳丽、临沂大学李凤玮。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要求,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是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的内在诉求。面对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以及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的飞速发展,高校该如何作为是亟须解答的问题。研讨会内容既有理论审思,亦有专题聚焦,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维、新思想和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