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教

专题:教育强国建设

  • 关于教育强国时代内涵的思考

    张应强;

    从“大历史观”来看,“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自己提出的概念和话语。新时代的教育强国建设,是中国应对大国博弈和竞争焦点转变所作出的战略规划和战略选择。从时代境遇来看,“教育强国”是一个蕴含着大国博弈和竞争的概念,是“现代化强国”的下位概念。从教育系统内部来看,教育强国的核心是高等教育强,必须通过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来带动教育强国建设。

    2024年07期 No.281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0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命题:逻辑进路与研究进展

    周川;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时代命题,也是一个中国式的命题。解答这个命题应遵循的逻辑进路是,辨析当今各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路径,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探究最适合我国的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之路。十多年来,相关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但仍存在诸多若明若暗之处,因此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理顺逻辑思路,更加注重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体系性、系统性、优质性、长期性问题,更加注重对自身弱点的审思,并以此作为探究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之路的逻辑起点。

    2024年07期 No.281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6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构建教学·科研·人才三位一体的教育学科话语体系

    史秋衡;黄洁琼;蔡三发;

    为强力支撑高校牵引教育、科技与人才共荣,形成倍增效应和协同功效,当前我国教育学科话语体系亟须守正创新、继往开来。重构教育学科话语体系的本质特征、内容维度和时代意蕴,掌握其在生成和运行过程中所遵循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发展逻辑,进而提出三位一体的教育学科话语体系行动框架,探索教学为先、科研为要、人才为本的建构路径,更好地满足高校在引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的理论需求。

    2024年07期 No.281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6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高教管理

  • 走出“竞速游戏”:加速时代大学教师劳动异化的危机与应对

    刘姗;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加速时代。大学对“速度”的追逐和对“测量”的崇拜使大学教师也不得不卷入一场“竞速游戏”中。在加速的绩效博弈中,大学教师的学术劳动呈现多重异化特征:沉迷在“自我剥削”的劳动行为中,热衷于生产“仿真学术”产品,深陷于主体迷失的“时间焦虑”桎梏中,游离在“附近消失”的异化关系场域里。无法回避的加速危机、过度量化的指标癖以及优绩主义的陷阱共同构成了大学教师劳动异化的催生机制。为走出大学教师劳动异化的“竞速游戏”,我们需要重新回到对于自由、价值和意义等本真问题的思考,以“自由”促进大学教师的时间解放,以“价值”匡正绩效测量的技术僭越,以“意义”重塑大学教师的生命立场。

    2024年07期 No.281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6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大学治理改革视域下日本教授会责权变化的动因、向度与影响

    王可;俞凌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应对急剧变化的复杂环境和社会需求的过程中,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推进大学治理改革,而针对教授会的责权调整则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事项。由于日本大学内部组织的责权不一致和保守文化,以及外部法制建设的不完善,教授会的责权关系长期模糊不清,阻碍了大学的高效决策。据此,日本大学治理改革围绕着教授会的责权问题展开了三个方面的调整:一是改善大学内部权力结构,建立自上而下的管理运营体系;二是完善法律法规建设,规范教授会的责权所在;三是加强对教授会责权的监察,保障改革的实践力度。在日本大学治理改革中,教授会责权的相关调整举措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与预期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2024年07期 No.281 30-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高校教师参与学校治理的意愿与动力研究

    陈晓飞;贺光明;邓佳贝;

    高校教师参与学校治理是指作为重要的利益主体之一的高校教师以平等自由的身份,通过对话、讨论、协商、咨询与审议等方式参与学校治理,以满足自身参与治理心理需要和提升学校治理能力的过程。调查发现:高校教师总体参与学校治理的意愿一般;在晋职晋升领域参与意愿最强,在院校发展领域参与意愿最低;不同教师在不同领域与不同事务中的参与意愿存在一定差异。研究还发现,教师参与学校治理行为是教师参与意愿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024年07期 No.281 4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3K]
    [下载次数:5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产学研融合发展新路径

    翟瑶;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产学研融合发展是服务国家战略的现实要求,也是加快科技创新的迫切需要,更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选择。目前,高校产学研融合发展面临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文章从打造制度环境、提升针对性、凝聚社会合力三个方面指出产学研融合发展的路径。

    2024年07期 No.281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0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专题:“三教”协同创新发展

  • 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理性逻辑

    桑晓鑫;祁占勇;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新提法,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价值逻辑的辩证统一。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三教”关系先后经历了“三教”并立、“三教”沟通衔接、“三教”协调发展、“三教”协同创新四个演进阶段。从理论逻辑来看,其逻辑起点是科学认识统筹与协同创新的辩证关系,准确把握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内在关联;其内涵要义是以统筹思维谋划“三教”可持续发展,以系统观念优化教育体系整体效能,以协同创新撬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其理论框架是统筹教育结构、人才培养、资源配置、教育质量评价、学习成果认证等关键要素,并通过信息互惠共享、目标共同设定、绩效系统匹配、行动最优同步等实现“三教”的协同创新发展。从价值逻辑来看,应发挥“三教”集成功能,为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强力支撑;重塑终身教育理念,助推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深度开发人力资源,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和科技产业升级。

    2024年07期 No.281 5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9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跨界:逻辑起点、空间基础与推进路径

    王思瑶;

    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跨界的内涵包括跨界生长和跨以成人。其目的在于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其作用在于对内推动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对外促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其最终形态是要达成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自组织”与跨界社会“他组织”融合共生的“超组织”。体系、知识、师资和理念的内部边界,以及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和产业的外部边界的存在,不仅是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彰显存在价值的必要前提,也是构成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跨界的空间基础。实践中,需要加大政策制度保障,遵循系统跨界理念,建设信息对称机制以及构筑协同治理格局。

    2024年07期 No.281 6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6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人才培养

  • 我国民办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基于政策文本分析的视角

    阙明坤;王佳丽;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民办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不断提高,现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民办高校办学层次不断提高,高水平大学不断涌现,为开展研究生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国民办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萌芽期、停滞期、探索期。我国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民办高校主要包括教会学校和私人开办的学堂。随着全国五所民办高校以项目的形式开展专业硕士学位培养,从此开创改革开放以来民办高校培养研究生的先河。民办高校研究生教育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高质量的导师队伍,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展望未来,民办高校将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新生力量;民办高校有望突破博士学位研究生授予权;民办高校开展研究生教育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体系的重要抓手;支持与规范并举是未来民办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基本遵循。

    2024年07期 No.281 7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0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核心素养视角下本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封杰;郭文斌;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借鉴国内外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综合考虑时代背景、国际经验和现实需要,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本科生核心素养框架,具体内容包括健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公民素养、全球素养五个方面。针对调查中发现的中国本科生核心素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高远空泛且缺乏实质性内容、课程设置多而不精且本科课程学习挑战度不高、教学方法陈旧且本科生核心素养教育效果不佳、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且难以调动师生教学积极性,提出重塑人才培养理念,关注学生个体成长;优化课程内容体系,聚焦核心素养培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升素养教育效果;深化教学评价改革,激发师生教学投入等提升本科生核心素养教育质量的可能路径。

    2024年07期 No.281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8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高校资助育人模式数字化转型的动因与图景

    姜庆华;袁旭元;

    沿着助困、育人两条主线,经过探索、建构和发展三阶段,资助育人逐渐从名词组合变成一种育人理念。数字技术持续迭代,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日趋深化,学生资助工作产生并关联大量数据,育人模式数字化转型成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创新发展的方向。在智慧教育和信息生态理论的指引下,从价值、治理、服务三个维度构建高校资助育人模式数字化转型的分析框架。在升级教育公平理念、精准识别资助对象、数据赋能学生发展等三种因素的驱动下,基于“价值—治理—服务”分析框架,高校可以从物质帮扶转向聚力学生全面发展,从单一组织转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从资助业务数字化转向数字智能化,从而勾勒出资助育人模式数字化转型的实践图景。

    2024年07期 No.281 8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1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就业与创业

  • 个体-环境交互视角下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激发机制——基于混合方法的研究

    徐兴强;潘伟业;彭伟;

    从个体-环境交互的视角出发,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混合方法深入探讨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激发机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由创业教育、家庭支持和政策环境组成的三维外部创业环境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业自我效能感在此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乡土情怀不仅显著负向调节了创业自我效能感与返乡创业意愿间的关系,也显著负向调节了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外部创业环境与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之间的中介效应。此外,基于模糊集的定性比较分析结果得出两种激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前因构型,分别是内外协同联动型和外部环境助推型。本研究为如何有效激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2024年07期 No.281 96-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5K]
    [下载次数:15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徐昕;黄宇;

    文章旨在通过深入分析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来评估创新创业教育在激发学生创业意愿和能力提升方面的成效及存在问题。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将创新创业教育元素融入问卷中,对收集到的有效样本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并根据析出的四个成分的特点,将其分为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成分,并计算出每个成分的权重。分析表明,个人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社会因素,再次是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也有一定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普遍不高,许多家长对子女创业持保守态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效果并不显著,社会创业氛围尚未完全形成,是当前制约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有助于高校优化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和加强实践环节,并为完善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提供参考。

    2024年07期 No.281 107-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7K]
    [下载次数:20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德育天地

  • 新时代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李志远;吴宏政;

    高校是青年学生价值观生成、道德观升华的重要阵地;青年学生是时代责任的继承者、担当者;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办好思政课、培养高素质时代新人的关键所在。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高质量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举措,也是实施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体现。新时代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要明确目标导向,同时,要建构全环节的培训体系、全过程的体制机制、全方位的教学科研,以及营造全覆盖的成长环境四个优化路径,从而促进新时代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

    2024年07期 No.281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6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时代新人视域下高校基层学院思政领航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孙靓;黄文泽;徐鹏宇;

    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时代向高校提出的育人要求。在此背景下,当前高校基层学院思政工作面临着教育理念不清晰,思政思路方法不得当;教育体系不够健全,体制机制建设存在不足;育人主体协同育人效应发挥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带来的挑战。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深入挖掘培养时代新人所蕴含的育人逻辑,构建符合高等教育层次要求的思政育人模式,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发挥思政领航作用;坚持三维育人,凝聚强大育人合力;发挥主体作用,推动协同育人常态化。

    2024年07期 No.281 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4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